綠茶喝新茶,但為什么太“新”的茶未必好?

綠茶喝新茶,但為什么太“新”的茶未必好?

5閱讀 2019-03-06 09:28 文化

國人喝茶,多以綠茶為主。綠茶作為不發(fā)酵茶,保留了較多的茶多酚、氨基酸、維生素等活性成分,具有抗氧化抗輻射等諸多作用,不管是從營養(yǎng)價值還是獨特的鮮爽滋味,很多人都會將綠茶作為日常喝的茶品。

?


綠茶的“鮮“,也是最為人稱道。而要追求味“鮮”,就意味著需要把握采摘時間,采以氨基酸含量高、茶多酚少的嫩芽制作。由此制成的高級綠茶,“夠鮮”,歷來也最為茶客追捧。由此,在外界的宣傳主導之下,無形之中使得有些人誤認為:綠茶就是講究“新”,因而也追逐時鮮、追求新茶,認為越早的茶越好、剛制的新茶最好。

?

但實際上,新茶并非越“新”越好,有時候過于追求“新”,未必能真正體會一款好茶的滋味。

?


六大茶類里,綠茶種類最為豐富,既有蒸青、炒青、烘青等不同類型的茶,也有毛峰、針形、扁形等形制各異的茶,不同類型的茶因工藝制作等要求,在茶青的采制上有其相應的標準。雖講究“新”,但并不意味著茶青的采摘時間越早越好、芽葉越嫩越好,而是要等待茶葉生長到一定的標準。



比如西湖龍井,要達到“色綠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“的特征,往往是按一芽二葉羽展的標準采摘;而太平猴魁則需要等到一芽二三葉展開,再行制作;還有更為特殊的六安瓜片,只取谷雨前后的單片鮮葉制作,不求“嫩”而注重葉“壯”。



每年最先登場的新茶都是備受矚目的,人們對于這些新茶總是懷著迫切的期待。在市場對于新茶熱捧的大環(huán)境下,茶學界也在不斷對茶樹品種進行改良,從群體種中選育發(fā)芽早的品種,以滿足人們追“新”的需求。



像現(xiàn)在浙江溫州一帶已上市“新茶”,就是出自以烏牛早為代表的特早生品種,最大的特點就是發(fā)芽明顯早于其他品種,能最先、最快的滿足人們嘗鮮的需求。但綠茶除了喝“鮮”,滋味也很重要,發(fā)芽過早的茶樹因內(nèi)含物質(zhì)積累有限,對于老茶客而言始終會覺得早生品種的茶滋味過于寡淡,在新茶面前,老茶客往往是最淡定的一撥,不看時間早晚,而是關注茶品本身如何。

?


此外,通常剛剛制成的成品茶,最好是要放上一陣子再拿出來品飲,具體因茶品狀況放置時間介于一兩周到一兩月之間。


傳統(tǒng)制茶也有這個講究,比如在傳統(tǒng)龍井制作過程中有個“收灰”的過程,將茶炒制好之后,需放置在石灰缸內(nèi)一段時間,為的是使茶褪去火氣,穩(wěn)定茶性,這樣出來的茶口感和香氣都會比剛剛制成的狀態(tài)好。

?


對于我們?nèi)粘:鹊木G茶,其實更值得關注的是茶的本身,而不是一味追求“新”、一味追求“早茶。

上一頁:什么是“全料菜茶”制作的貢眉

下一頁:普洱茶投資分析:關于某明星和他幾百萬的老茶的故事

相關閱讀

茶友網(wǎng)
滇ICP備19006320號-4
滇ICP備19006320號-4